电影《马背上的法庭》里,法官带着一匹老马,行走在云南大山深处各个村寨间,一枚国徽、几张桌子,就组成了化纠解纷的简易法庭。除了“马背上的法庭”,还有“溜索上的法庭”“草地上的法庭”“渔船上的法庭”“背篼上的法庭”…… 司法的人民性闪耀在各类“移动”法庭中。
现在“移动”法庭又添一员,在5月15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举办的拟法庭上线发布会上,北京互联网法院上线“虚拟法庭”技术,法庭可“随身携带”,有网就能开庭。
“虚拟法庭”技术:打开电脑就有法庭
此次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虚拟法庭建设成果包括“打开电脑就有法庭”的虚拟法庭技术和搭载该技术的实体产品“虚拟法庭舱”。
虚拟法庭技术搭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轻量级分割模型,可完成庭审视频中人体图像与背景的分割,实现人像准确识别,并虚拟化呈现国徽、法庭、席位人员名称。法官在任何背景下开庭,该技术都可以把法官所处的背景替换为法庭背景,法官点击屏幕上的按钮即可敲响法槌,大大增强了在线庭审的仪式感。相较于传统的绿幕抠图,该模型对背景没有特殊要求,可以适应基于PC端和移动端的各种复杂办公环境,兼顾人像分割准确率和实时率。
自2018年9月9日成立以来,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网上立案申请率一直是100%。据了解,今年2月2日春节假期结束前,该院即开启了立案通道,并在疫情期间坚持7*24小时开放。据统计,2月3日恢复工作以来至4月底,该院共立案将近1万件,收案量基本与去年持平,说明当事人已经比较适应互联网审判模式。但是法官、助理、书记员,要遵守居家隔离要求,而有些案件又确需开庭审理,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益和庭审严肃性,法官们变身“技术需求官”提出了开发新型虚拟法庭的需求。
在解决了在家开庭的需求之后,北京互联网法院将技术落地场景进一步拓展,虚拟法庭技术被全面用于互联网庭审和简易法庭建设。
“虚拟法庭舱”:3平方米的实体法庭
虚拟法庭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庭审对物理环境的依赖,为拓宽在线诉讼的法庭模式提供了可能。4月底,北京互联网法院搭建起“虚拟法庭舱”,内部采用“虚拟法庭”技术,仅设法官席位及一台电脑,即具备完整庭审功能,占地面积仅3平米左右。
“虚拟法庭舱”可满足小额诉讼庭审、简易庭审、证据交换、组织调解等使用需求,具有轻量、低碳、环保特点。
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,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第一批“虚拟法庭舱”上还贴着法官们亲手贴上去的樱花贴纸,以此纪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落地的“虚拟法庭”技术创意。
多种法庭、多地同步“云”庭审
在虚拟法庭技术支持下,法官开庭已不再局限于院内法庭,实体网络法庭、“虚拟法庭”、“虚拟法庭舱”多种配置,可以支持位于不同空间的合议庭成员、法官助理、书记员以及当事人全部云上“见面”,共同参与任意程序环节。无论在院内还是院外,都可实现“打开电脑即有法庭”,开庭、笔录生成、笔录阅签、庭审直播均可同步完成。疫情期间,北京互联网法院有30余件案件使用“虚拟法庭”完成了庭审。
据了解,目前,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经初步形成互联网法庭“矩阵”,包括标准互联网法庭、办公开庭两用的简易网络法庭、虚拟法庭及虚拟法庭舱。支持内外网交互的互联网法庭建设模式突破时间、空间和网络限制,大大提高了法院人员单位时间工作效率,这也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展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加琪
编辑/白龙